碳權交易是什麼?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一次掌握 3 種交易方式
「碳有價」時代來臨!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2023/8/7於高雄舉行揭牌營運典禮。
在全球追求淨零的趨勢下,台灣也在 2023 年 2 月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將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正式入法。
總統蔡英文出席揭碑典禮表示,減碳已經是台灣產業在競爭中要面對的重大議題,碳權交易所的設置,
為企業帶來經濟的效果和減碳的誘因,促進相關人才的發展,帶動綠色的循環。
針對 3 種目標對象設立碳權交易機制,驅動企業自主減碳
臺灣證券交易所暨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碳定價(Carbon Pricing,意即為溫室氣體排放當量制定一個價格,
以「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作為計價單位)已成為國際普遍採納的碳成本管理工具。
當溫室氣體被課徵一定的價格,就能驅動企業積極減碳,假設某企業今年減碳目標為 500 公噸,它減了 600 公噸,
就能將多出來的 100 公噸以碳交易市場的碳價,例如每噸 10
美元,轉售給其他有減碳需求的企業,而獲得減碳效益,
激勵他們持續投入減碳行動。
林修銘強調,碳交所主要以服務有減碳需求的法人為主,對象包含:參與 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或供應鏈要求碳中和
承諾的企業、未來受政府課徵碳費及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影響的業者,以及擴廠時,受環境影響評估要求,而需要減碳的企業。
初步階段以一級市場、意即法人互相買賣碳權為主,不會讓碳權成為金融商品,像是股票等有價證券,在次級市場上供民眾或法人交易。
碳權交易的 3 種類型,「外加性」是企業取得碳權的重點
碳權交易依據法人對碳權需求的不同,分為 3 種交易類型: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以及國際碳權買賣。
其中,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屬於國內碳權交易。
「自願減量」 是指企業跟環保署申請一個減碳專案,如果企業達成減碳目標,比方說某企業
2023 年承諾減去 500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多減了 100 公噸,這 100 公噸可作為碳權交易。
但是,企業提出的減碳目標需要能夠被測量,而且具有外加性。外加性指的是,企業取得的碳權必須是「額外」的減碳行為,
比方說研發固碳技術,如果是法律強制要求或有助於降低成本的減碳行為,像是更換節能設備,就缺乏外加性。
「增量抵換」 則是根據環保署的《審查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增量抵換處理原則》,企業開發 50 公頃以上園區、擴建工廠時,
必須在環評階段針對增量開發產生的溫室其體,提出抵換(減量)計畫,方法包括使用再生能源、更換節能機具、油車換電動車等。
目前企業是透過環保署的碳抵換平台,來認證自己的碳抵換作為,未來這個平台會移至碳交所。…..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碳權交易是什麼?臺灣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一次掌握 3 種交易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