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創新》臺灣電動車產業新機會
汽車製造門檻高,過去國內廠商在供應鏈雖有參與,但程度不如歐美。
如今從油轉電,產業重新洗牌,臺灣將有機會深度搶攻電動車商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組長石育賢認為,傳產轉型以及資通訊/半導體切入最具潛力。
傳統燃油車與純電電動車在構造上的差異為馬達取代引擎、電池取代油箱、減速器取代變速箱等三大特徵。
供應鏈組成也出現極大改變。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研究所副組長石育賢分析,電動車催生新的關鍵零組件包括馬達、電池、傳動元件以及充電設施;另外底盤電控系統改以電子電機方式操作,許多機械結構件也將消失。
傳產轉型 爭取電動車訂單
石育賢分析,汽車從油轉電,臺灣有兩大面向的機會,一是傳統產業的轉型,二是新產業的跨域進入。
前者以車燈業者為例,電動化車輛對於車燈的改變,提高智慧化的程度,未來可與光達及雷達結合新一代智慧車燈系統,所以車燈不一定要自主生產光達,若能成功應用導入車燈,也是需要有價值的know-how與專利。」
國內許多傳產在技術上創新,以爭取電動車商機。例如傳動元件廠上銀開發出車用智慧型滾珠螺桿應用在電動車或自駕車轉向系統等。
資通訊及半導體 切入新型態應用
新產業跨入電動車領域,也令國內高度期待。電池系統從材料、晶片、零組件、次系統到充電樁及車內充電系統,臺灣的業者如台達電、起而行、華成電機、飛宏等都已外銷到海內外,這是臺廠深具潛力發展領域,近來發展電動車化合物半導體(如SiC、GaN等)。
石育賢表示,臺灣強項在資通訊及半導體技術,舉凡智慧中控儀表、車載資訊導航系統、AI系統、駕駛或乘客生理感測系統等;亦即從先進駕駛安全輔助(ASAS)到自駕車領域,都可發揮相關技術優勢。….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科技與創新》臺灣電動車產業新機會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