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能源效率到綠色投資 2019全球產業節能大趨勢
「綠色動員」喊出願景很簡單,真正要如何讓目標落地,還得靠各種助力。
2019年,全球許多產業在永續經營上邁出了一大步,攤開年底的關鍵數字一看,
不僅有786間企業做出2050年淨零排放的承諾(net zero emission),更有13家跨國產業,聯手15個國家政府及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成立「百分之三俱樂部」(Three Percent Club),希望鼓勵各國提供技術及經驗分享,達成全球能源效率每年提升3%的目標。
顯然,許多企業已意識到提升能源效率不僅是降低生產成本的手段,更是企業邁向永續管理與落實風險治理的重要策略考量。
而不得不說,這一年產業龍頭的「綠色動員」,對國際氣候社群來說,無疑是看到了一點希望,特別是在一些令人挫敗的時刻,像是氣候談判屢屢失敗、全球能源效率改善從之前的2.9%下滑至2018年的1.2%,都適時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不過喊出願景很簡單,真正要如何讓目標落地,還得靠各種助力。
技術不是問題
缺的是政策工具力道不足
根據去年IEA的能源效率報告書,近幾年產業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的確有因為技術與科技的進步而提升,尤其像是中國和印度透過廢金屬、塑膠和紙板的回收技術,讓重工業領域得以用較少能源達到預期產值,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產業結構的改變及政策工具的缺乏,抵銷了科技帶來的良效,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全球能效改善不升反降。
舉例來說,中國與美國高耗能產業的持續擴張,衝高了能源總需求量,即便有先進的能效技術,也無助於整體改善。
資料來源:IEA 2019 Energy Efficiency
Report。製圖:低碳生活部落格
另一方面,回顧國際上政策工具強化能源效率的功效,從2016年到2018年間,能源效率的政策進展指標(Efficiency Policy Progress
Index, EPPI)是有成長的,不過相較於過去幾年的增長幅度,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另外,報告書也指出,儘管原有及新引入的強制性政策對能源效率提升之進展有所助益,但仍需透過法規建置、市場機制、激勵措施、相關人才能力培育和資訊公開等多種配方,來強化這些政策的有效性。
超乎你想像!產業裡的千百種能效治理
說了這麼多,究竟市面上有哪些政策工具促進了產業能效轉型呢?其中不乏綠色投資、最低能源效率標準(minimum energy performance
standards, MEPS)、能源服務產業(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等推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