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與環保孰重?循環經濟真正落實永續願景


期受到疫情影響,各大工業國紛紛暫停工廠與觀光等各種活動,不過在影響經濟的同時,根據外電報導,地球環境反而暫時好轉,不但中國、印度、歐洲的空汙降低,義大利威尼斯與邁阿密海水也變得清澈,這不禁讓人反思,全球各國長年力呼的「經濟與環保並重」概念是否真的可行?是否唯有降低甚至是停止經濟活動才能解救地球環境?事實上,從現在已有的案例可以看出並非如此,雖然目前為數不多,不過循環經濟確實可以讓這兩者並存,從全球此一經濟模式最知名的案例–丹麥卡倫堡產業共生園區(Kalundborg Symbiosis)就可看出。
循環經濟最知名案例–丹麥卡倫堡
做為丹麥的第三大港口,卡倫堡一直是當地的工業重鎮,早期園區內煉油廠的工業用水是直接抽取地下水,隨著用水量增加,地下水逐漸不敷使用,1961年該廠取得市政府與居民同意,架設水管抽取當地境內湖水。1972年園區的另一家石膏工廠與煉油廠簽約,將煉油廠製程中所產生的熱氣,作為石膏廠烘乾石膏牆板之用。隔年園區來了新鄰居–發電廠,有了前面的經驗,發電廠也迅速與煉油廠、水泥廠簽約,使用煉油廠冷卻後的工業廢水為機台降溫,並將燃煤發電機所產生的飛灰送到水泥廠,成為水泥的原料之一。如此一來,水泥廠不但省下一筆天然石灰的採購成本,電廠也可以因此排出乾淨的水蒸氣。

2 : 卡倫堡的循環經濟是典型的產業共生,現在園區裡已有全球最大的胰島素、酵素工廠,並有北歐最大的廢水處理廠和丹麥最大的發電廠及煉油廠。(sourceNordregio

之後此一循環經濟在卡倫堡園區內不斷複製擴大,1989年更名為產業共生園區,園區面積與產業類別也不斷增加,除了上述的重工業之外,後來農、漁、生技、礦產等企業也逐步加入,不同產業之間的連結也越來越緊密,例如藥廠製藥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就被作為農漁業養殖動植物的天然養分,而稻田收割後的麥稈,則轉賣給能源公司作為生物燃料之用。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產業發展與環保孰重?循環經濟真正落實永續願景
資料來源: 聯合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