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與「碳稅」,差別在哪裡?台灣採行獨步全球的「碳費」制度,會帶來什麼危機?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氣候變遷署」籌備處揭牌儀式。
陳建仁在致詞時說,這是我國氣候變遷行動的關鍵,不僅宣告了淨零排放的決心,更是產業轉型、國家發展永續的里程碑。
環保署張子敬則接著說,由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在今年(2023)10月上路,供應鏈減碳需求強烈,
因此在環境部組改完成前,先成立氣候變遷署籌備處,及早讓《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各項子法、碳盤查、碳費徵收等工作如期推展。
按環保署規劃,我國碳費制度預計2024年上路,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是年排放量高於2.5萬公噸,共287家的碳排大戶。
不可免俗的,張子敬當天又被問到,台灣碳費要收多少,如何看待環團建議台灣碳費應該收每噸500元一事,也不出意料之外的,
張子敬始終對碳費高低沒有鬆口,並又再度重申,「碳費是經濟手段而非財政工具」,徵收目的是為促進實質減量。
台灣碳費該收多少?根據環保署2020年委託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報告,建議台灣碳定價從每噸10美元(約300元新台幣)起跳,
到2030年應增加為98美(3,000元新台幣)元的水準。而張子敬去年10月曾鬆口,「非常有可能高過10美元」。
而身為產業主管機關,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日前表示,若每噸排碳徵收300元碳費,產業負擔會「滿高的」。
工商團體也喊話,台灣碳費不應漫天喊價,不應該是國外喊多少、國內就要跟進多少,要訂出分階段目標,企業才能依循並實際推動減量。
就在各界你一言、我一語,爭辯著台灣「碳費」到底該訂多少時?
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表示,國際上迄今有70個國家地區或城市是排碳有價的,其中,35個是開徵「碳稅」,
35個是「總量管制交易體系」,亦即Cap and Trade。言下之意,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採用「碳費」制度,台灣是唯一。
被稱為「台灣碳交易之父」、曾親身參與我國「排碳收費」制度成形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也坦言,
台灣的「碳費」制度絕對是「獨步全球」的。
「碳費」與「碳稅」,差別在哪裡?
台灣收「碳費」(Carbon Fee),但國際上包括瑞典、瑞士、芬蘭、挪威等歐洲國家與日本、新加坡等亞鄰國家,課徵的卻是「碳稅」。
外界也經常把「碳費」與「碳稅」混為一談;一字之差,究竟差別在哪裡?
第一、主管機關不同。
「碳費」由環保署收,「碳稅」則由財政部收;「碳費」可以專款專用於減排,例如用於發展減碳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
「碳稅」則混入國家財政稅收,可用於社會福利或基礎建設。
第二,因主管機關不同,支出彈性也有別。
李堅明說,「碳稅」因具有「統收統支」特性,用途更寬廣,可以廣泛的照顧民生,彈性較大;但「碳費」的使用範圍就較僵固了,
例如《氣候變遷因應法》內已列了碳費9項用途。 ….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碳費」與「碳稅」,差別在哪裡?台灣採行獨步全球的「碳費」制度,會帶來什麼危機?
資料來源:今周刊ESG永續台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