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下塑膠材料的發展新模式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一直採用:從自然環境開採原物料後,加工製造成商品,商品被購買使用後就直接丟棄的「線性生產消費模式」。
這樣的模式不斷消耗著地球有限的資源,並且隨著商品使用後,所產生的垃圾量越來越多、垃圾型態越來越複雜,而掩埋與焚燒最終處理方式,亦對地球環境帶來巨大的汙染與影響。伴隨著地球生態惡化,隨之而來的氣候變遷、大量廢棄物汙染環境等問題的嚴重性與急迫性快速升高,人類的生存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如何改變現行的線性生產消費模式,降低汙染恢復地球生態,是維繫人類文明與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線性經濟模式中的每個階段,透過「回收再利用」、「再製造/翻修」、「再使用」、「維修」、「共享」等做法,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使整個生產製造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達到零廢棄的終極目標,減少地球的資源消耗與污染。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
歐洲是全球開啟「循環經濟」的啟蒙區,歐盟的相關政策更是全球的指標。
目前歐盟在循環經濟方面逐步開始選定54種可以形成封閉循環的材料,建構歐盟的回收材料應用體系,希望未來邁向「封閉循環、永續使用」的目標。
率先提出循環經濟觀念的英國Ellen MacArthur基金會,分析了全球塑膠包裝材料的物質流流向,全球每年約生產7,800萬公噸的塑膠包裝材料,經使用後(多數僅使用一次),54%被處理(40%垃圾掩埋場,14%焚化爐),32%進入自然環境中,僅有14%進入了回收體系。
在這進入回收體系的1,100萬噸塑膠中,分類、篩選、造粒製程又損失了315萬噸(約4%),620萬噸則應用至非包裝用途。
7,800萬噸的包裝塑膠最後僅僅只有170萬噸(2%)回到原來的塑膠包裝應用體系中。…..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循環經濟下塑膠材料的發展新模式
資料來源: i創科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