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產業應用案例-傳統製造業為例



我國過去五十年來,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傳統製造業依循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模式,產生許多環境問題及社會衝突,若維持以往線性經濟思維與方式來生產產品,則將於製程中產生大量的原物料耗損,並促使產品生命週期廢棄物階段的廢棄物量增加,造成環境負荷沉重。讓產品在設計階段即能考慮產品生命週期中資源的取得、生產、銷售、丟棄等環節,將線性的開放系統轉變成循環的封閉系統,不僅可使甲方的廢棄物轉變成乙方的資源,也讓轉換的過程產生新的經濟效益。針對傳統製造業之循環經濟推動思維,茲以工業區及產業別分別舉例說明:
1.考量座落於工業區中各個不同工廠之資源使用特性,有效整合循環彼此多餘之資源。例如:
•德國BASF路德維希工業區,德國BASF是世界最大化工企業,其總部位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工業區,是全球最大的化學產品基地。
路德維希整合式園區設計原料、熱能、水、副產品、電力系統,將園區內160座工廠的原料、製程、副產物作最有效的利用。
BASF路德維希廠區在優美的萊茵河畔,其排放水的水質比萊茵河水質更佳,不僅成為循環工業區的典範,更因為水、熱能、副產品的整合效益成為BASF競爭力的基礎。
2.對於傳統製造業中推動循環經濟之成功案例,茲舉例如下:
•台灣富士全錄使用富士全錄的影印機回收外殼製作成塑膠原料,委託廠商設計生產出名片盒手機座,並取得環保標章的認證,充分反映出循環經濟下,原物料回收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台灣新創公司「REnato Lab」,以回收的汽車零件輪胎廢棄物為原料,透過研發、設計為精品傢俱「一把膠椅」(Groove)。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循環經濟產業應用案例-傳統製造業為例

資料來源: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