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資源能浪費!為什麼我們需要「循環經濟」來解救地狹人稠的台灣



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過去半世紀來,台灣90%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
持續倚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而製造過程的廢棄物則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
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
這些問題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線性經濟的特色是「浪費資源」,同時忽略「外部成本」的破壞性商業機制。
過去,我們不停地嘗試解決線性經濟造成的問題,卻習慣只針對問題、透過技術與管理找出答案。
受限於線性的思維,經常只是在格局內找出最新的技術,被戲稱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療法」。
無論是來自公部門或私部門的技術和政策,經常出現的劇本是:沒有弄清楚問題的本質,每創造一個新技術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帶來更多新問題。全球暖化就是線性經濟發展下累積的世代風險。
近一、二十年來,不論對原物料或是廢棄物該如何使用、處理和控管,台灣社會均缺乏共識。業者有業者的苦衷,環保和社會團體各有各的堅持,行政單位和民意代表也有不同的政策立場,學術界對處理廢棄物的技術也有不同的見解。
多年來,我們看到、聽到的,除了無止境的紛爭,似乎已走進死胡同,完全沒有迴旋的空間。當務之急就是如何轉個彎,另尋一扇「循環經濟」之門。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循環經濟?我們先從「避害」的角度來分析。
以台灣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亞洲數一數二的人均碳排量,再加上廢棄物無預警亂竄等等社會現象,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直接把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間接復甦土地的生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環境。台灣是個能資源、原物料短缺,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從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倚賴,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掌握上,都能更加獨立自主。

 再從「趨利」的角度來看邁向循環經濟對台灣的必要…

留言

熱門文章